測繪地信:自然資源部部署山體滑坡提前預警
文章發布于:2019-07-30 作者:admin 瀏覽次數:次
我國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8.8萬余處。受技術等因素影響,大量隱患尚未查明。未來,將加強對強降雨過程中已知滑坡體的雨量積累和位移變化的監測,最大限度對可能發生的滑坡、泥石流提前預警預報。這是7月26日,封面新聞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得消息。
7月25日,自然資源部召開全國主汛期地質災害防治視頻會議,部署今年主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記者注意到,這次會議透露,下一步將綜合運用雷達測量、高分辨率衛星遙感、無人機遙感等技術手段,不斷提高調查精度。
此外,還將提升監測預警預報的科技支撐能力。加強成災機理、監測預警預報和風險評價基礎理論研究,將技術原理與防災工作行政指揮需要結合起來。重點加強北斗導航系統、雷達測量和變形傳感器等集成研發,加強對強降雨過程中已知滑坡體的雨量積累和位移變化的監測,最大限度對可能發生的滑坡、泥石流提前預警預報。
而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也將作為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的特殊區域嚴格控制。不僅如此,還將加大工程治理力度,加強生態保護修復。
這次會議,還對做好當前主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了五點要求:
一要確保防治體系到位,不能有絲毫放松懈怠。
二要對已經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確保群測群防監控人員到位,技術措施、裝備有效管用,確保對相關工程因素的影響控制到位。
三要高度重視氣象預報信息,遇有強降雨天氣要格外提高警惕,堅持雨前、雨中、雨后觀測。
四要加強技術手段,大力推廣實用性強、性價比高、簡便易行的技術裝備。中國地質調查局要繼續加大集成研發和試驗力度,盡快將近期已經研發的監測預警樣機在全國范圍內選擇樣本足夠、分布合理的場地開展現場試驗,不斷改進技術性能。各地區也要從實際出發加強研發和采用有效的技術手段。
五要進一步集成我部系統相關技術力量,特別是地球物理和基礎地理測繪等科研力量,綜合運用相關成果,形成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