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地理信息:地心人職場焦慮,不分你我。
文章發布于:2019-07-18 作者:admin 瀏覽次數:次
此前一直“自己人跟自己人玩”,感覺 “挺不錯”的測繪地信人,今年被頻頻“插刀”:阿里買了千方、建了時空數據云平臺,華為拿到甲級測繪資質、“鴻蒙”系統兼顧自動駕駛,滴滴“順手”就把車站、機場的三維建模給做了……
世界變化太快,回顧過去一年,如果用一個字概括地信人的感受,那就是“難”。仿佛一夕之間,AI、云計算和GIS同樣成為了行業名詞;數據必須上云,“數據大”再無活路;企業目標也從發展擴張,縮回到“活著”。
測繪地信從業者迷茫有之,焦慮有之,希望也有之,泰伯網采訪了幾位處于不同階段的從業者,聽聽他們的直觀感受。
01 H先生:某大型地信企業管理層,在職
過去這段時間確實過的比較艱難,甚至可以說遭遇了近20年來最差的形勢,而且短時間內應該不會有太大好轉。但這不僅僅是行業的問題,也是整體經濟環境造成的。
2018年進入人工智能時代,既然能稱之為一個時代,所有行業都會被裹挾著向前走,沒辦法避開。以前各個行業互不干涉,地信行業可以關起門玩自己的,現在,門被打破了。阿里、平安等各個巨頭已經涌入,華為拿到甲級測繪資質也出乎很多人意料,根本沒想到他們會做這塊。不是打亂仗,而是沒仗可打,像智慧城市這種大項目都被這些巨頭拿下了,傳統地信企業做的智慧城市項目,其實就是給他們提供些數據而已。雖然現在這些巨頭在地信領域還有不少沒有深入到的地方,但如果他們想做,恐怕只是時間問題。
也確實能夠看到,我們對智慧城市的理解,能做到的事情,比起他們還有很大差距。地理信息的確是智慧城市的構建基礎,但最終還是要解決老百姓的生活問題,我們之前做的東西和大眾沒有直接關系,但巨頭們早已深入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發點就不一樣。
此外,政府對基礎建設投資的減少對我們這個行業有很大影響,不少已經做了的項目回款難,甚至還有些地方政府部門采用“畫餅式”的方法,兩個項目打包招商,第一個項目明確告訴你沒錢,但是第二個項目會有錢。怎么接,敢不敢接,就需要企業自己判斷。
這種時候企業和個人都面臨嚴峻考驗,最根本還是要練好內功,讓自身具備核心競爭力。我們企業采用穩健健康的發展模式,不會盲目擴張,投資方面也在控制。很難去開源的情況下,就必須先考慮節流。
一些品牌宣傳和市場方面的工作和活動計劃取消了,比如今年原本計劃召開一個全國范圍的大會,還考慮做一個公司的慶典,但基于現狀就都取消了,媒體投放更是早就不做了。少了項目和活動,原有的一些人員也會進行精簡,有不少職位還沒招到人就又被撤下來了。人力資本是最大的消耗,有些地信企業因為裁員上了新聞,但我認為未來裁員將會是很常見的事,市場環境不好的情況下首先公司要考慮的是怎么活下來。聽說有一個同行企業去年招的500人,現在已經裁掉了300人。
我個人是有緊迫感的,年紀不輕了還沒有跳出這個圈子,去其他行業也沒有太多競爭優勢,所以仍然會扎根在這個行業。當然,豐富的經驗和積累的資源都是優勢,和年輕人比主要看是不是還愿意做,認不認可自己所在的行業和所做的事,有沒有動力。自己也需要更多地學習,了解行業和外界的更多變化,不能自以為是。
02 L先生:某地信測繪研究所專家,跳槽中
最近這幾年確實是科技大爆炸,室內導航啊,5G通信啊,天上的各種通信、遙感低軌衛星簡直就像不要錢,新的變化應接不暇。不要說深度學習,就算是每天看新聞都有些看不過來。
時代在進步,雖然我已經過了40歲,但還是有焦慮感和緊迫感,對工作還有追求,所以想往高處走。
事業單位工作節奏慢,除了業務之外的雜事也比較耽誤精力,個人發展遇到了瓶頸,所以我離開了之前的單位。離職以后也有幾家地信企業或者單位聯系我,希望我過去做專家。但是我了解了一下,發現大部分企事業單位的工作還是太基礎,并不重視技術,有些甚至就是簡單的接項目發包,拿項目基本靠關系,或者靠低價競爭。新技術、新設備不斷推出,有些傳統的地信工作已經可以用機器代替了,一線從業人員甚至都不需要具備專業地信知識。這種地方是沒有發展的,即使待遇還不錯,但我的研究能力并不能得到充分發揮,所以最后都放棄了。
我現在不準備在最基礎的地信行業做了,目前比較傾向的這家企業背靠大集團,有實力,也有研發魄力,不少業務與地信的技術結合也比較緊密,和我的專業匹配度非常高。去了不管干什么,我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發揮。
國家測繪局撤銷之后,各地方相關的事業單位或拆分,或合并,也有不少變化,自負盈虧的壓力都比較大,更別提民營企業,競爭環境更加殘酷。加上新的技術發展趨勢導致原來互聯網、IT領域的企業,現在都跨界來做地信,市場環境就更復雜了。
有些人說地信苦,想要離開或者轉行,不是單純的怕苦怕累,而是在原來的單位或者企業里看不到希望。但如何決定,還是要看個人情況。
大家都知道,互聯網企業35歲是一道坎,當然經驗、人脈、專業能力、工作態度和表達能力都很重要,優秀的人才年紀也會相對放寬。選擇個人出路的時候,需要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能力綜合考量。說實話,現在其他行業就業環境也不太好,地信測繪只要不怕吃苦,起碼還是有活干的。
03 Y先生:原體制內技術人員,剛轉行
嚴格意義上來說,我現在已經不是“測繪人”了,只能說是“前測繪人”,現在已經轉向賽博測繪方向了。
其實做出這個選擇,也是因為行業的變化。測繪地信市場空間越來越逼仄,不僅傳統市場由于政策、環境、技術等變化空間越來越小,還被互聯網、IT等企業跨行入侵,遭遇“兩頭堵”。
WGDC大會上有位嘉賓演講的時候提到,全中國將近2萬個測繪資質單位,有40多萬的測繪從業人員。在過去20年當中,測量設備的普及化、工地化基本實現,如今市場已經接近飽和。也就是說,低標準的傳統測繪市場這些好吃的 “軟飯”已經被吃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些難啃的“硬骨頭”。
或者說,不僅是行業變了,由于互聯網的普及,整個社會都變了。我們研究地理,有一條“地理學第一定律”,可以翻譯為“凡相靠近的,必然相似”。但現在“代溝”“圈子”“同床異夢”這樣看似違背這一定律的現象層出不窮,互聯網時代打破了原有的空間概念,本身就在侵蝕地理信息行業的市場,連地理學第一定律都需要轉變方式去理解了,行業怎么可能不變呢?
但隨著互聯網的很多規律,其實和傳統地理學的規律有很多相似之處,這也是互聯網被稱為“網絡空間”“賽博空間”的重要原因,也是我轉向賽博測繪的根本原因,因為我認為這將是未來的藍海。
在這個領域,地理信息基本用不上了,主要還是最抽象的原理和方法。說實話,像測量平差、空間模型、投影計算這些東西,絕大多數人出了校門就忘了,天天就操作儀器,這樣遲早會有麻煩的。有很多學生抱怨學校教的東西落伍了,但話又說回來,儀器天天更新換代,操作流程天天在改,不去掌握一點幾十年不變的東西,很快就會被淘汰。
這是我對行業變化的一些體會,也算是自己轉行的一點小經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