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中的運用
文章發布于:2018-06-13 作者:admin 瀏覽次數:次
地理信息: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中的運用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利用空間分辨率為79m的MSS衛星遙感數據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
為了改變我國土地資源家底長期不清的局面,國家測繪局測繪科學研究所、
林業部調查規劃院、農牧漁業部土地管理局等45個單位近300名科技人員聯合攻關,
研究并使用了800余幅衛星影像.5 100個平面控制點.30 000余幅地形圖,
對564幅Landsat MSS影像進行校正,在1:25萬比例尺的假彩色衛星像片上進行土地利用分類。
全國選擇了300個典型樣區,按照不同的土地利用單元,
建立了8種目視解譯判讀標志,完成了全國15種土地利用面積的量算,
編制了518幅1:25萬土地利用現狀圖、
全國1 : 200萬土地利用現狀衛星影像圖和全國1:400萬地勢衛星影像圖。
基本查清了家底,達到了國家級調查的精度要求。這
次調查工作奠定了遙感技術在我國土地管理中的應用基礎。
從1999年開始,根據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的部界,
國土資源部組織開展了首次利用高分辨率遙感資料,
對全國56個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在1998年10月至1999年10月期間
各類建設占用耕地情況進行了調查,1999年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使用的數據
為1998年美國Landsat TM、ETM+ 30 m多光譜數據、
法國SPOT全色數據;重點地區使用1↑3.5萬比例尺的航空像片。
隨著此項工作的進行,使用遙感數據的分辨率也越來越高,
分辨率10m的SPOT-5衛星多光譜數據和分辨率2.5 m的全色數據
已成為2002年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的主要數據源。
近年來,大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現狀遙感調查也有了一些應用。
中國地質大學以1:1萬土地利用現狀矢量數據庫為基礎,
利用GIS和TM遙感數據,將矢量數據與遙感數據疊合,
通過目視解譯,進行了1:1萬平谷區土地利用數據的變更,結果發現,
根據影像能定性描繪地物的位置;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利用SPOT-5全色波段影像,
通過目視解譯,進行了張北縣1:1萬土地利用遙感變更調查,
并將調查結果與利用SPOT-4全色波段影像的1:5萬土地利用調查結果進行了
土地利用可判讀類型數量的對比,得出基于SPOT全色影像的1:1萬土地利用調查結果
比同期1:5萬調查結果更精確的結論;
武漢大學也利用SPOT-5全色波段影像與年度土地利用現狀圖疊加,
發現變化圖班,實行野外調繪、檢核,更新土地利用數據庫,
同時采用GPS實地測量和QuickBird影像獲取變化圖斑信息進行變化圖斑面積精度比較和分析。
通過12個樣本數據面積精度分析表明,圖斑面積精度在90%左右,
屬性精度一一級地類的正確率基本在96%左右,
二級地類在93%左右,應用側重于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對發生變化的圖斑進行信息提取。
隨著空間技術的不斷發展遙感影像的分辨率不斷提高,
我們將會應用更簡便的方法統計各地類海量土地面積和對權屬的描述,以及建立快速的土地查詢系統。
為您推薦 地理信息:遙感技術在土地例行督察工作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