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的運用
文章發布于:2018-06-12 作者:admin 瀏覽次數:次
地理信息: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的運用
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的主要思路是:
對數據進行糾正、融合等預處理,
通過影像處理和影像判讀確定變化屬性及統計分析,結合人工判讀目視解譯,
發現和提取土地利用變化信息,實地核查并建立土地利用動態監測數據庫。
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的具體步驟為:
①收集遙感數據和輔助資料,遙感數據包括兩時相衛星影像數據,
輔助資料包括1:1萬地形圖.土地專題數據等。
②數據預處理,將多光譜影像和高分辨率的全色影像進行配準、
融合提高多光譜影像的空間分辨率,選取合適的影像增強方法,對影像進行增強處理。
③對處理后的衛星影像進行解譯,提取土地利用變化信息。
對信息提取的可靠性和精度進行分析比較,選擇合適的變化信息檢測方法和提取方法。
④外業核查變化圖斑,確定變化圖斑的類別范圍等.對監測圖班進行修正。
⑤利用GIS建立變化圖班信息數據庫,管理土地利用變化信息資料。
⑥進行計算機制圖和數據的統計匯總。
⑦對監測結果進行精度評價,對研究區土地利用變化及其驅動因子進行分析。
1. 遙感數據
選用不同時相的衛星影像數據,如SPOT、Landsat等影像數據。
另外,在時相的選取上也要考慮季節特點,
選取3~6月的數據,因為這個季節植被的覆蓋度相對較高,有利于用地類型的判讀。
2.輔助資料
監測中使用的輔助資料主要包括:
1 :1萬土地利用現狀圖及相關資料,城市規模控制線與基本農田保護區界線;
1:1萬地形圖(矢量數據、DRG);1 :5萬或1:1萬數字高程模型(DEM)數據;
有關農、林、牧業生態、物候及農時歷,
特別是耕地作物的物候及長勢等資料;監測區規劃、年度用地計劃等資料。
3.數據預處理
數據預處理包括福射校正影像增強、幾何校正、影響配準、鑲嵌及影像融合等工作。
數據預處理的目的主要是減小非變化因素的干擾,增強影像的可判讀性。
(1)影像糾正。
通感監測所采用的衛星影像數據有的只經過了幾何和輻射粗校正,
需要再利用遙感軟件對影像進行幾何精校正消除影像成像過程中所造成的非系統性幾何變形。
(2)影像融合。
以SPOTS衛星影像數據為例,
可以選取4.1.2波段的多光譜影像進行組合形成接近真彩色的遙感影像,
每波段影像分別與高分辨率SPOT全色波段影像融合,SPOT-5多光譜提供了豐富的地物光譜信息,
全色影像具有很高的空間分辨率,將這兩類影像進行融合,
形成兼有高分辨率和多光譜彩色信息的融合影像。
為您推薦 地理信息: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技術的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