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環境遙感影像的目視判讀特點
文章發布于:2018-06-04 作者:admin 瀏覽次數:次
地理信息:環境遙感影像的目視判讀特點
從各種受污染植物、水體、土壤的波譜特性來看,
受污染地物與正常地物的波譜特征差異主要集中在可見光紅外和微波波段,
其中,彩色紅外攝影應用較為廣泛,影像上污染區邊界清晰,
還他鑒別農作物成其他植物受污染后的長勢變化,
多波段掃描和紅外掃描也是重要的環境遙感方式,
常用于觀測水體污染通過處理和分析可把污染海水與正常海水區分開。
紅外掃措能獲得地物的熱膨像用于大氣和水體的熱污染監測,
另外,微波遙感在油污染、海洋調查和監測中也越來越受重視。
對通過攝影和掃描方式獲得的環境遙感影像進行判讀,
除遵從遙感影像判讀的一般規律外,還要著重運用生態相關規律,
由于環境污染大多不能在影像上直接顯示出來,因此在判讀時委更多地用到生態相關推理,
特別是植物的指示作用,植物覆蓋在地球最表層,分布廣泛,季節變化顯著,
不論是大氣、水及土壤的污染,還是生態環境條件的變化,
或多或少都能通過植物的異;虿∽兎从吵鰜,從而使植物的波譜特性發生變化。
影像上植物的異常或病變可根據顏色、形態、紋理等標志加以判別,
這些標志具有共同的生理基礎或相似的環境成因,判讀時可互相印證,互為補充。
據此,不但可以鑒別污染的有無和嚴重性,
還可以借此確定污染生態場的范圍指示污染的擴散趨勢。
根據污染的特點和性質,
可在一定條件下借助影像處理技術對影像進行適當處理,提高目視判讀效益。
為您推薦 地理信息:遙感技術在森林資源調查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