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盤底三秦大地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試點工作見聞
文章發布于:2019-01-16 作者:admin 瀏覽次數:次
2017年11月,陜西省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啟動以來,關中平原這塊約占全省土地總面積19%的地區,共有寶雞市岐山縣、咸陽市長武縣和渭南市白水縣三個地區成為國家先行示范縣,區域內有山水林田湖草等諸多自然資源要素,包括耕地、種植園、商業服務業、交通運輸等多種地類,成為切實摸清全省自然資源家底的試點區域。
一年多來,岐山、長武和白水先后完成外業調查工作,對國家下發的19438個圖斑進行調查取證和舉證。記者日前實地走訪了這三個“三調”先行縣,探尋國土調查的一塊塊圖斑,如何逐步與建立三維國土空間相關聯,并形成一張底板、一個平臺和一套數據的自然資源統一管理綜合監理平臺。
427個行政村:全面摸清土地現狀
2018年12月27日,陜西省多地迎來入冬后的首場降雪,記者跟隨陜西省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陜西省三調辦”)從西安市出發,向西北驅車140公里,前往寶雞市岐山縣。
途中,陜西省三調辦副主任蘇永茂向記者介紹陜西“三調”工作在三個先行縣內的具體落實方式:以所有權確定的村組界為初始界,結合撤鄉并鎮及撤村合村資料,予以更新,形成最新的行政區,將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調查成果、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調查成果及城鎮地籍調查成果中的宗地按照不同的權利人,以此來確定圖斑的權屬性質和地類。
記者一行抵達岐山縣時,正值該縣“三調”外業調查的最后一天。在岐山縣三調辦,承擔技術支持的陜西秦泰工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工程師,用平板電腦向記者展示了全縣各個行政村的地形地類圖像:“你看,把遙感圖像放大后,能夠看到每個村子的土地現狀和建筑圖像,‘紅星’代表重要的區域,‘黃三角’是相對重要區域,其他的色塊是普通區域。”
岐山縣位于關中平原西部,地形地貌復雜,平原、山脈和川地分別占縣域國土面積的50%、38%和12%,使得101個行政村內山水林田多種資源并存。岐山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曹長明說:“我們縣土地面積是128.38畝,耕地占49.2%、林地占31.8%、城鎮村和工礦用地是10.5%,剩余是草地和其他土地。”在每個行政村的底圖上,岐山縣采用統一的標注標準。截至目前,岐山縣已完成全縣8個鎮88個行政村119.38萬畝面積的外業調查,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93%。
與岐山縣同緯度的咸陽市長武縣,地處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南、西、北分別與甘肅省接壤,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素有“三秦屏障”“秦隴門戶”之稱。兩省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三調”過程中長武縣縣級行政界線的調查要解決 “飛地”,特別是“飛出地”的測量問題。
“飛地”是指位于甲行政區境內而隸屬于乙行政區的土地,對甲來說是“飛入地”,對乙而言則是“飛出地”。以長武縣高家山村為例,“二調”時該村被劃分到甘肅省境內,十年間未曾被納入長武縣的行政版圖。但在“三調”使用的最新行政區劃圖中,該村又重新回歸,使得長武縣真實的權屬面積得到了更新和確認。
“造成高家村這種‘飛出地’情況的根本原因,是影像比例尺的問題。”陜西省三調辦專家組成員、西北大學資環學院退休教授張友順向記者解釋道:“‘二調’中農村土地調查的比例尺以1∶1萬為主,而‘三調’則的比例尺更加精細,要求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不低于1∶5000,邊界更加清晰,就會產生‘飛出地’。”
負責長武縣“三調”技術工作的陜西地礦區研院有限公司3S國土勘測規劃院副院長李沛告訴記者,他們采用無人機航空攝影測量技術,獲取“飛出地”和縣城規劃區高分辨率正射影像,為“飛出地”土地權屬界線、土地地類調查和城鎮內部細化調查提供了依據。此外,該縣還通過傾斜攝影測量技術獲取城區實景三維模型,分別完成132個行政村城鎮地籍更新調查4785戶、更新測量4364戶,為土地精細化管理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白水縣,194個行政村的外業調查也即將收官,白水縣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說:“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推進組織技術單位招投標工作,推動‘三調’工作的進度。”
19438個圖斑:有效核查地形地類
“大地如麟甲,黃河如盤龍。”這是2018年最新的衛星遙感影像呈現的關中平原壯美景象。
“三調”啟動之初,我國根據第二次土地調查及年度變更調查的成果,下發各省調查底圖,并提取影像與數據庫地類不一致的圖斑,各省在此基礎上開展實地調查和舉證工作。
根據國家要求,“三調”圖斑地類、范圍等需符合全縣分辨率優于1米的遙感影像特征,國家提取得不一致圖斑則需實地調查并拍照舉證。“國家下發的圖斑必須與實際調查結果相疊加,才能正常使用。” 蘇永茂告訴記者。
在長武縣,國家提取的5612個圖斑與實地判讀不一致的為1348個,其中,老舊宅基地、窯洞、地坑窯等樹木覆蓋較密集。該縣將所有一致的圖斑統一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宇家山村的一塊圖斑,在外業判讀地類時被認定為0103(旱地),但在實際內業解讀時,則改為果園。
“這些四位數的編碼背后,是省、市、縣三級經濟發展的最基本的組成部分。”蘇永茂告訴記者,在指導先行縣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地類的認定必須做到真實、有效。蘇永茂說:“以‘草地’為例,0401代表著天然牧草地,一旦認定,其所在地塊就不能以草地的形式轉換為耕地,就無法以此實現占補平衡。”
岐山縣蔡家坡經濟開發區聚集了包括陜汽集團在內的多個著名工業企業,也是該縣唯一一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曹長明告訴記者,蔡家坡是試點縣中的“試點”,為了確保調查的精準性,岐山縣在國家影像圖未下發前,就結合建制鎮區特點和變化量,自行采用無人機航拍大比例尺最新現狀影像圖進行繪制。
曹長明說:“我們在蔡家坡經開區投入2駕無人機,布置23個像控點,飛行高度平均為800米,對76平方公里的國土空間進行拍攝,地毯式地向前推進自然資源地類現狀調查。”結合航飛的內部大比例尺影像圖,岐山縣重點對開發區范圍線內不符合城鎮建設規劃、不符合產業發展要求的舊城鎮、舊廠礦、舊村莊看展細化調查,為提高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奠定基礎。
從2018年11月7日開始,岐山縣全面在國家下發的6758個圖斑的基礎上開始外業作業,該縣國土資源局一名外業調查員告訴記者,“我們會先后搜集了20多種資料,逐地塊、逐圖斑的對照不同地類的屬性變化情況,進行地類認定。”針對現場無法判斷的地類,會實時上報。
在岐山縣“三調”辦公室的展示臺上,問題圖斑會以彩色的影像圖來呈現:“外業實地調查為剛剛種植的核桃樹苗,已成規模,原地類為水澆地,外業判定為0201(果園類),如何歸類?”下附標準答案:在變更庫中該圖斑部分為可調整果園,其他為水澆地,套和基本農田。該圖斑不在基本農田內部,原水澆地部分仍按耕地調查,標注園木屬性。
蘇永茂說:“陜西省通過三個先行縣在‘三調’工作中凸顯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滿足國家統一的要求之外,分別按照省情、市情和縣情制定了各具特點的專項調查上。”
白水縣共有國家圖斑7068個,重點涉及林地與草地等其他農用地交叉布局,在“二調”中,這部分的地類數據與其他部門統計結果差距過大,在實際工作對項目建設單位造成諸多不便。因此白水縣國土資源局協調林業、農業等相關部門派專人組成調查隊伍,根據國家下發影像,在內業解譯的基礎上,深入實地逐宗調查,進一步明確現狀地類,避免數出多門現象的發生,確保調查成果真實有效。
“我們將現狀數據庫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相疊加,分析并設字段標注全縣每一圖斑的土地用途分區代碼及相應的管制分區代碼。這樣可以任意查詢每一圖斑的規劃屬性,比如:圖斑是否符合規劃,是否壓占基本農田,是否在禁止建設區等。”白水縣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這樣可以使國土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便捷,以更好地服務于縣域經濟發展。
32年:科技助力三維國土空間建構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陜西省開始“一調”工作時,張順友就作為專家組成員參與其中,他親眼見證了陜西省的國土調查工作一步步完善和優化的全過程:從1986年開始,一批“搞農業經濟”的學者們靠著手工圖紙的方式,花了8年時間完成了三秦大地的外業調查。“到了‘二調’時期,有了遙感圖像,前后僅用3年,就完成了外業調查。”張順友說,“盡管有了技術的幫助,但是陜北、陜南的分辨率依然很低,耕地、林地和居民區依然無法從圖斑中判別。”
“現在的‘三調’,科技含量越來越高,采用的是‘互聯網+舉證’,我們關注的也不再僅僅是判別,而是要與國家有關自然資源的各項政策相結合。”張順友向記者舉例說:“比如,影像判定某塊地是建設用地,但實際是農業設施用地,舉證的結果直接關系著是否嚴格控制非法占用耕地。”
“在‘三調’的推動過程中,我們與長安大學、陜西地質調查院、陜西地建等單位通力合作,組建了三調技術專家庫,借助專業的技術力量,舉辦業務培訓18場,為2433名工作人員頒發合格證書。同時,在調查工作中,還應用了‘互聯網+’、云計算、遙感影像及‘3S’一體化外業調查等現代高科技手段。” 陜西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省三調辦主任盧勇告訴記者,這些都將為最終形成三維國土空間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撐。
“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的基礎上,我們制作了正射影像圖、基于影像融合處理技術又制作了城鄉一體化調查底圖、基于內外業一體化數據采集技術建設土地調查數據庫……”蘇永茂說,在科技的不斷融入中,只需要搭建一個平臺,就能實現省、市、縣三級國土調查工作的聯動,并為最后順利上報國家統一數據庫提供精準、有效的數據。
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截至2018年12月31日,陜西省107個縣(區)已全部領取了調查影像數據,落實了三調工作經費。6個市(區)、88個縣(區)已確定中標單位,在3個國家現行縣試點完成后,全省三調工作也轉入實質推動階段。不久的將來,三秦大地的最新樣貌將會通過“一張圖”得以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