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
文章發布于:2018-12-20 作者:admin 瀏覽次數:次
智慧城市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上的智慧城市指的是以物聯網為基礎,通過物聯化、互聯化、智能化方式,讓城市中各個功能彼此協調運作,以智慧技術高度集成、智慧產業高端發展、智慧服務高效便民為主要特征的城市發展新模式,智慧城市其本質是更加透徹的感知、更加廣泛的聯接、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的計算,為城市肌理植入智慧基因。廣義上的智慧城市是指以“發展更科學,管理更高效,社會更和諧,生活更美好”為目標,以自上而下、有組織的信息網絡體系為基礎,整個城市具有較為完善的感知、認知、學習、成長、創新、決策、調控能力和行為意識的一種全新城市形態。
根據目前比較權威的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對“智慧城市”概念的描述是:“智慧城市是目前全球圍繞城鄉一體化發展、城市可持續發展、民生核心需求這些發展要素,將先進信息技術與先進的城市經營服務理念進行有效融合,通過對城市的地理、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等系統進行數字網絡化的管理,對城市基礎設施、基礎環境、生產生活相關產業和設施的多方位數字化、信息化的實時處理與利用,為城市治理與運營提供更簡潔、高效、靈活的決策支持與行動工具,為城市公共管理與服務提供更便捷、高效、靈活的創新運營與服務模式。”
智慧城市主流概念理論概括如下:
智慧城市主流概念
智慧城市的技術背景
智慧城市是一種嶄新的城市形態,具有透徹感知、泛在互聯、高效協同、精準管控、創新應用、和諧發展等方面特征,這些特征充分展示了未來城市發展的新理念、新模式。但這種智慧化的城市形態需要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主要支撐,智慧城市的誕生具有很強的技術背景:
感知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智慧城市的誕生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年來,自動識別、傳感器、條形碼、遙測遙感、無線傳輸等感知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廣泛應用完全改變了人們常知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直接推動了智慧城市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全面感知、互聯互通等核心理念的提出。
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智慧城市的誕生提供了良好契機。隨著移動通信與互聯網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第三、四代移動通信技術及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為智慧城市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傳輸與資源共享等提供了便捷通道。
20××年,公司重點強化了項目部和公司部門的日常管理工作,要求每月工作做到有計劃、有落實、有結果。支撐應用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智慧城市的誕生提供了重要支撐。目前,云計算、分布數據處理、數據挖掘、微電子技術、智能技術以及信息共享交互與應用平臺開發技術等的快速發展與應用,為智慧城市所需要的信息深度計算、加工處理及應用以及最終實現智慧城市的各項功能等打下了堅實基礎。
智慧城市的體系架構
智慧城市作為具有一定自我學習、自我成長、自我創新的城市形態,本質上是城市資源的重新整合和創新發展,其體系架構將發生較大改變。一般認為,智慧城市體系架構是一個完善的、相互聯系且相互支撐的整體,包括奇數層、應用層、主體層、智慧產業體系和智慧支撐保障體系。
技術層
技術層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包括感知層、網絡層與數據層。感知層具有超強的環境感知能力和智能性,就是通過攝像頭、RFID、智能終端、傳感器等泛在網技術實現對城市范圍內基礎設施、環境、建筑、安全等方面的識別、信息采集、監測與控制;網絡層是智慧城市的通信網絡,包括大容量、高寬帶、高可靠度的光纖網絡,全程覆蓋的無線寬帶網絡,以及電信網、互聯網、廣播電視網融合的網絡;數據層主要是對數據進行存儲和處理。
應用層
應用層是基于云計算、海量存儲、數據挖掘等服務支撐的各種智慧應用和應用整合,應用層的建設可以促進各行業和領域的智慧化和創新發展,如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環保、智慧管網、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社區等,進而構建起智慧的公共服務體系和公共管理體系。
智慧城市的內涵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在城市基礎設施、資源環境、社會民生、經濟產業、市政管理領域中,充分利用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高性能計算、智能科學等新興信息技術手段,對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業經營發展和政府行使職能過程中的相關活動與需求,進行智慧地感知、互聯、處理和協調,使城市構建成為一個由新技術支持的涵蓋市民、企業和政府的新城市生態系統,為市民提供一個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為企業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商業環境,為政府構建一個高效的城市運營管理環境。
智慧基礎設施
智慧基礎設施包括新一代信息網絡設施、公共服務平臺及經過智能轉化的城市基礎設施,其中信息網絡設施包括寬帶網絡、下一代通信網、物聯網與“三網融合”等;公共服務平臺包括云計算中心、信息安全服務平臺及政府數據中心等;城市基礎設施的智能化轉型是城發發展的趨勢與客觀需要,包括水、電、氣熱管網以及道路、橋梁、車站、機場、景區改造、公園、廁所燈設施的感知化與智能化建設,從而形成高度一體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為智慧城市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智慧環境
智慧環境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保障,包括生態保護、資源利用及軟環境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綠色低碳生活環境建設,提高資源利用率,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水平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必經之路;充分理解智慧城市內涵,把握未來城市發展機遇,結合自身特點及優勢,提高智慧城市與自身發展目標的契合度,加強智慧城市軟環境建設,促進智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智慧產業
智慧產業是直接或間接利用人的智慧進行研發、創造、生產、管理等活動,形成有形或無形的智慧產品以滿足社會需要的產業,其中直接利用人的智慧,如教育、培訓、咨詢、策劃、廣告、設計、軟件、動漫、影視、藝術、出版等;間接利用人的智慧,如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研發、生產制造、管理、銷售及服務等環節的應用,全面提升各環節的智慧化水平,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智慧產業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支柱,也是體現城市“智慧”的重要標準之一,智慧因素最終主要反映在投入產出比、資源消耗率及量化融合等方面。智慧產業的快速發展將促進經濟發展模式由勞動、資源密集型向知識、技術密集型的轉變,提高知識與信息資源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促進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使經濟發展更智慧、更健康、更高效。
加快推進城市管理智能化
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化技術,加快推進智慧管理與智慧服務,建設“智慧北京”,不斷提升城市管理網格化、智能化水平。
加快推進城市智慧管理
將信息技術作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促進信息技術與城市管理深度融合,建立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管理機制。大力推動政府部門數據共享,依托政府數據統一共享交換平臺,逐步實現公共服務的多方數據共享、制度銜接和協同配合。穩步推動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加快建設政府數據統一開放平臺,推進公共機構數據資源統一匯聚和集中向社會開放。
全面加強網格化建設
加快推進網格化體系規范化、全面覆蓋,最大限度地整合資源和力量,基本實現服務管理入“網”、服務管理責任到“格”。加快推進社會服務、城市管理、社會治安三網融合、資源整合、合力推進、共建共享。推廣應用智慧管理軟件,與網格化管理系統相銜接,促進公眾參與城市管理。
不斷完善城市智慧服務
升級電子政務服務,推進電子政務系統向云計算模式遷移,建設覆蓋全市的統一行政審批服務云平臺。建設覆蓋城鄉公共服務領域信息服務體系,實現水、氣、熱等智能化服務,方便市民查詢、繳費。完善北京市民一卡通服務功能,推廣應用北京市法人一證通,讓市民、法人享受便捷公共服務。加快教育、醫療、養老、交通、消防、旅游、文化、氣象等領域智能化應用,推進智慧服務進樓宇、進社區、進校園,讓智慧服務觸手可及。
高質量建設配套設施
運用先進規劃理念,建設賽區供水、排水、供氣、供電、供熱、垃圾分類轉運、氣象監測等配套設施。按照智慧奧運要求,同步建設場館公共網絡和無線網絡設施,確保配套設施與場館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完工。
智慧奧運-高質量建設配套設施
運用先進規劃理念,建設賽區供水、排水、供氣、供電、供熱、垃圾分類轉運、氣象監測等配套設施。按照智慧奧運要求,同步建設場館公共網絡和無線網絡設施,確保配套設施與場館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完工。
智慧民生
智慧民生是智慧城市建設中需要重點解決的事情,它直接影響到智慧城市建設的效果,不僅關系到人們的切身利益,更是智慧城市建設成功與否的關鍵。智慧民生主要是加大投入力度,不斷提高政府服務能力及社會公益服務水平,為公眾在衣食住行方面提供便捷、良好的服務,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智慧社會保障、智慧醫療衛生、智慧教育、智慧安居、智慧社區服務與其他公益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