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地理信息:疫情時,時空大數據盡顯威力
文章發布于:2020-06-09 作者:admin 瀏覽次數:次
工作組首先獲取了2019年10月29日高分二號(分辨率0.8米)全色多光譜影像,作為對比的基準,之后調度吉林一號高分03星(分辨率0.97米)、吉林一號視頻03星(分辨率1.0米),分別在1月28日上午11時16分和1月29日晚上 21時32分,對建設中的火神山醫院進行了拍攝。而無論是白天圖還是夜間圖,都可以明顯看出,火神山醫院工地正在進行日以繼夜不間斷的高強度建設。
法國pleiades高分辨率光學衛星(分辨率0.5米)1月28日至30日對火神山醫院區域的連續拍攝也顯示出同樣的結論:火神山醫院每天都有新增的建筑,整體規模已經初步顯現。
1月31日上午10時44分,吉林一號再次對建設中的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進行了拍攝。圖中的火神山醫院板房區域場地平整,地基建設全部完成,集裝箱板房已批量進場;雷神山醫院整體建設速度也較快,地基板房均已大面積鋪設,總體進度完成過半。
如此快速的建設,地質基礎至關重要。工作組對該區域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期間內的24景哨兵1號A星(分辨率20米×5米)數據進行了基于時序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技術的地表形變監測。分析表明,該區域未見明顯的表面沉降或位移信號,說明火神山醫院的地基穩定,可以支持快速、高強度的施工。
為了了解周邊環境的變化,工作組調度珠海一號高光譜衛星(空間分辨率10米,32波段)于1月29日13時44分對建設中的火神山醫院附近水域進行了拍攝,并與珠海一號2020年1月19日11時15分拍攝的高光譜存檔數據進行了對比。分析的結論是,火神山醫院附近的水域沒有形成明顯的渾濁度帶,近岸和中心水域水體光譜信號均沒有明顯變化,說明目前施工過程對該水域沒有產生較大的水環境影響。
“火神山速度讓人振奮,更令人感動。在火神山醫院建設和使用過程中,這樣的高光譜水環境遙感監測,還將持續進行下去。”張過說,“我們希望,利用航天遙感技術,讓更多的人能見證武漢速度,見證中國決心!”
地圖上的病毒阻擊戰
1月24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聯合易智瑞公司成立疾控保障服務小組。小組成員共同加班加點,于1月28日在中國疾控中心官網推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分布系統,動態更新和展示疫情在全國的變動情況。點擊系統界面地圖中的每個省份,可以顯示各省確診、疑似、死亡的新增及累計數據詳情。
類似的疫情地圖出現在了騰訊、百度、丁香園等互聯網平臺及各大媒體平臺,實時更新的數據直觀地暈染在了地圖上,也牽動著國人的心。每天掏出手機刷疫情地圖,成為很多人春節“宅”在家中的必修課。到了2月1日,丁香園網站上的“北京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分布地圖”,患者定位已經精確到了住宅小區。
“采用地圖的形式對疫情數據的空間特征、時間特征和數量特征進行可視化呈現是當下的熱門。疫情監測就是要通過時空建模和分析進行空間治理,包括人流、物流、信息流、技術流等的管制。地理信息技術在數據采集、處理和管理方面有獨特的優勢。”nCoV疫情地圖項目組成員張海平表示。
nCoV疫情地圖項目組是一支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計算機、地理信息、醫學、數學等專業背景的學者組成的志愿者隊伍。通過瀏覽各大平臺疫情地圖,他們發現現有的大部分可視化產品大多只是簡單地呈現了疫情數量,對其與交通、服務設施、輿情等的數據關系挖掘不夠。
1月27日,項目組成立后,志愿者們迅速聯絡調度企業、高校等相關資源參與協作,收集整理海量更新的數據,持續建立高顆粒度疫情數據庫,從多個角度切入,“抽絲剝繭”探尋疫情規律。
1月31日,張海平一篇關于重新審視全國疫情的地理格局的文章,在公眾號上發出僅幾個小時,閱讀量就超過了10萬。“受到如此廣泛關注,讓我們深感這項工作的意義。我們希望盡所能,為盡快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貢獻一份力量。”項目發起人陳春宇說。
與普通公眾時刻了解疫情的需求不同,政府各部門的疫情防控需要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地理信息專業支撐。
1月26日16時,浙江省義烏市勘測設計研究院接到市府辦關于繪制《入境義烏道路口管控作戰圖》的緊急任務后,第一時間成立應急制圖小組,當天夜里11時就完成了制圖并提交審核。1月27日,制圖小組根據新提供的資料又對作戰圖進行了修改完善,隨即投入使用,為市領導決策、應急指揮提供了可靠依據,為全市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技術支持。
同樣接到專題用圖制圖任務的還有多個省市的測繪工作人員。
1月27日晚,海南測繪地理信息局緊急抽調優秀、年輕干部,成立了以局總工程師韓雪華為組長的攻堅小組,開始執行制作專題用圖和搭建海南省疫情防控指揮系統的重要任務。一夜未眠,攻堅小組第二天一早便拿出了第一份成績單:完成了海南省疫情防控指揮掛圖、中國行政區掛圖和瓊中縣行政區掛圖等用圖的制作。隨后,該局派員駐省大數據局,現場提供技術服務和需求對接,同時,組建技術服務應急團隊,配合省大數據局搭建海南省疫情防控指揮系統,開展海南省防疫醫院資料等四大類數據的電子化上圖和大數據分析挖掘,做到防控布控可看、可分析和可決策。
1月31日,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被列為黑龍江省疫情防控組成員單位,并立即開始構建全省疫情防控輔助決策地理信息系統。經過一夜奮戰,系統建設初步完成,2月1日,黑龍江測繪局對該系統進了演示。系統運行后,為全省疫情指揮決策、精準防控提供智能化支撐。
專業技術助力疫情防控
1月26日,武大吉奧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公眾號發出倡議:所有地信企業和地信人行動起來,做負責任的企業和公民,自覺維護社會穩定和秩序。
而此前,作為湖北省地理信息產業龍頭企業,武大吉奧已經通過發揮時空大數據治理優勢,以自主技術為武器,開始助力武漢的疫情防控阻擊戰。
受疫情影響,春節期間,武漢市“民呼我應”平臺信息量、數據量大幅增加。為了保障平臺正常運行、快速響應并處理大量數據,公司抽調精兵強將成立保障小組,24小時不間斷值守,線上線下齊頭并進,不斷進行系統優化,提升系統響應速度及數據處理能力,全力保障平臺穩定運行。尤其是疫情數據實時統計分析,及時提供疫情分析報告,協助有關部門及時掌控疫情波動情況,了解異常問題的來源,進行精準定位等,為武漢市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精準的決策支持。同時,為群眾就醫指導和心理疏導提供遠程支持,減少疫情區域人員流動。
自1月20日疫情集中暴發以來,武漢市長專線日均來電量達1.5萬余次,為年平均值的3倍以上,呈井噴狀態。為確保市長專線平臺高效運行,項目組成員主動請纓,全力配合市長專線工作組及時接收、處理疫情相關訴求,提高在線辦結率,對于高度匹配的異常人員及時轉交專項部門處理與跟蹤,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助力全市疫情防控提速。
疫情防控,網絡環境非常重要。為此,該公司每天從數百萬條數據中篩選出重要信息進行統計與分析,形成互聯網輿情報告,為武漢市疫情防控工作提供重要決策參考。截至1月29日,已提供有效信息千余條、輿情報告50余份,服務于武漢市各級政府單位。
更多的測繪地理信息企業加入了疫情防控隊伍。
武漢多家一線醫院物資告急,中海達集團向員工發出募捐倡議,籌得善款14萬余元;山東明嘉勘察測繪有限公司向淄博紅十字會捐款20萬元,馳援千里之外的武漢……
越困難,越不凡。任何一個冬天都會過去。當這場戰役結束、幸福的春光到來時,測繪地信人也將自豪地說一句:在與新型冠狀病毒斗爭的戰場上,有你,也有我。
來源:i自然全媒體
原標題:《測繪地理信息 VS 疫情,時空大數據盡顯威力》
文章轉載,如有侵權聯系刪除。